法律讲堂 Solutions

食品律师:食品药品犯罪案件审查要点

日期: 2018-04-11
浏览: 150

食品药品犯罪案件审查要点


作者:翟荣伦

 

第一部分 共性问题

一、鉴定及检测报告问题

(一)鉴定主体

1.伪劣产品鉴定:经营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所涉生产、销售产品是否属于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指导案例8号 王洪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要旨:没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可供执行的新产品,因执行企业标准,如果产品没有达到生产者、销售者所许诺的性能,即属于伪劣产品。

2.食品鉴定:二是人民法院受理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注的食品犯罪案件,均需有“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出具鉴定结论

《伪劣商品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

3.药品鉴定:是否属于“假药”“劣药”难以确定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定意见等相关材料进行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药品解释》)第十四条)

(二)鉴定资质问题

上述鉴定机构并未纳入司法行政部门的名录,但不能据此否认其证明能力,原因如下。

1.没有纳入不代表没有证据能力,鉴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是对鉴定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本身不能决定人员、机构是否具有鉴定能力。

2.检测报告和鉴定意见是专家意见,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按照专业的知识对专门问题进行解释。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八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但没有司法鉴定机构,或者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可以进行检验的,可以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检验,检验报告可以作为定罪量刑参考”。

(注:详见李勇著《刑事证据审查三步法则》页码169-175。)

二、主观故意认定

上述罪名作为一种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假药、明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而故意生产、销售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或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自己生产、销售的食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没有意识到生产、销售的是假药,则阻却犯罪故意。

在审理时,被告人供述是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对于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判断,可以根据涉案药品交易的销售渠道是否正规、销售价格是否合理、药品包装是否完整、药品本身是否存在明显瑕疵,结合行为人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检察院诉申东兰生产、销售假药,赵玉侠等销售假药案)

(一)认知程度:行为人明知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药物成分,是否需要行为人具体认识到什么物质、什么药物,实践中有争议,笔者认为行为人对行为本身、行为危害性、危害结果有所认识即可。

1.行为人对行为本身有认识,即认识到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这一认识不要求行为人必须认识到刑事违法性,因为根据正常普通大众的理解以及社会是非观念可以作出基本判断,即认识到以及违反相关行业或行政政策。如销售假药罪,行为人认识到添加药物成分违规可以认定其主观明知。再如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行为人明知食品中含有危害物质,不是必须要知道危害物质性质、成分。

3.行为人对行为危害后果有所认识,及认识到行为可能造成危害。行为人只要认识到违反规定实施了某种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或者对危害后果有所认识,如销售假药、劣药罪对假药、劣药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有认识,不要求必须认识到假药、劣药具体造成的危害程度。

(二)结合行为推断明知

1.生产中主动加入行为:主动在食品、保健食品中掺入其他成分,属于制作、生产行为,行为人对其加入的物质应当有所认识,其应该知道该物质的作用、功能,从而推断其应当明知。

2.货物来源渠道是否正当:我国对药品适用严格管理制度,从药物的生产、销售、成分添加等都有严格的登记、审批制度,行为人从黑作坊、走私等非正规渠道购买,明显不符合药品管理规定,应当推定为明知。对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备案等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有行业、国家等质量标准,从非正规厂家购买食品、食品原料、非食品原料进行生产、销售,结合行为人销售方式、销售价格综合判断其是否明知。

3.销售方式是否正常:行为人是否在正规商场、商店等门面进行销售,是否在正常交易时间内销售,如,夜间或流动地点销售、单线接触、“挂羊头卖狗肉”等;是否在有关部门禁止或发出安全预警的情况下继续生产销售等;销售时是否有规避行为,如网络销售时,规避商品名称,交易链接时更换交易内容等。

4.销售价格是否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一般来说,商品的市场价格区别不大,当然品牌商品与普通商品有所区别,但同类商品市场价格相差不大,因此销售时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结合其他行为可以判断其明知。

5.广告语:销售时广告所宣称的内容、食品的功能、功效、含有的成分,根据其广告内容判断其是否明知食品中的可能含有的成分。

6.包装盒:直观感受,包装盒上的醒目标志和特征,以及包装盒上的内容,一般外文看不懂,可结合销售的宣传语进行判断。

7.根据行为人的年龄、经历、学识、职业、职务、职责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如笔者办理的玻尿酸类案件,行为人从事美容、皮肤护理等工作,从微商、淘宝、代购处购买国外玻尿酸,销售价格明显低于正规整容医院,行为人无医师执业资格向顾客销售并注射玻尿酸,结合目前整容市场,应当知道玻尿酸的市场情况,国内正规整容医院没有销售韩国、日本产的玻尿酸,行为人应当明知其销售的玻尿酸没有获准进口销售。

指导案例715号 王兵超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要旨:主观要素的认定:一是买卖双方的成交价格;二是货物来源渠道是否正当;三是行为人对食品的认识程度;四是是否在有关部门禁止或发出安全预警的情况下继续生产销售;五是根据行为人的年龄、经历、学识、职业、职务、职责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具体个案(指导案例)

1.指导案例166号 俞亚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行为人明知瘦肉精饲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仍将瘦肉精掺入饲料喂养肉猪,并将猪肉后中毒,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明知是禁用而用以养殖、食品完全可能是活的动物

最高检案例14号:孙建两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要旨:明知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是国家禁止的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而用以养殖供人使用的动物并出售,应当认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明知盐酸克伦特罗是国家禁止的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而买卖和代买盐酸克伦特鲁片,供他人用以养殖供人使用的动物的,应当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

3.明知他人使用非食品原料进行加工食品而购买销售,认定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最高检案例13号【检例第13号】徐孝伦等人生产、销售有害食品案

要旨: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并出售的,应当认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明知是他人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出的食品仍然购买并出售的,应当认定为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4.不能明确知道地沟油流向食品企业,应当认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原因在于行为人只是认识到油脂经销商利用地沟油加工销售,并不一定明知油脂经销商出售给食品企业。

最高检案例12号 柳立国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要旨:明知对方是食用油经销者,仍将用餐厨废弃油(俗称“地沟油”)加工而成的劣质油脂销售给对方,导致劣质油脂流入食用油市场供人食用的,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明知油脂经销者向饲料生产企业和药品生产企业等单位销售豆油等食用油,仍将用餐厨废弃油加工而成的劣质油脂销售给对方,导致劣质油脂流向饲料生产企业和药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三、既未遂的问题

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四一百十八条所列的产品,不构成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本节第一百十八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该条的规定可以理解为没有发生特定犯罪所规定的侵害结果或具体危险,即未遂的情形下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例如生产、销售劣药没有造成人体严重危害,如果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现场查获的未销售的,认定未遂。

既未遂在同一量刑幅度的,以既遂定,不同幅度,以较重的定,另一情节作为量刑情节酌情从重处罚。

四、关于罪数问题

从一重处: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四一百十八条所列的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依照处罚较重处罚。生产伪劣产品数额分别是5万、20万、50万、200万。《刑法》149条第2款

以上规定说明,一是不构成特定犯罪,但生产、销售数额达到5万元(未遂15万元),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二是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侵害了多种法益,属于想象竞合犯,对于想象竞合犯处罚原则是从一重处。

(1)涉及药品类案件相关司法解释

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未取得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非法经营药品,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以提供给他人生产、销售药品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药用要求的非药品原料、辅料,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两款行为,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非法经营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实施本条第二款行为,同时又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两高药品解释》第七条

实施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两高药品解释》)第十条

(3)涉及食品类案件司法解释

以提供给他人生产、销售食品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卖,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销售的非食品原料,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违法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或者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原料,情节严重,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实施前两款行为,同时又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劣药、兽药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规定定罪处罚

(4)指导案例

最高检案例15号:胡林贵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贿

要旨:实施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为逃避查处向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为行贿的,应当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行贿罪数罪并罚。负有食品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向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帮助逃避处罚的,应当认定为食品监管渎职罪;在渎职过程中受贿的,应当以食品监管渎职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指导案例第144号 胡廷蛟、唐洪文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要旨:同时触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非法经营罪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以重罪判处

六、关于刑罚问题

(一)金额的确定

1.销售金额(141条、149条)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的或者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货值金额: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即未销售(未遂)以货值金额计算

货值金额是指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多次未经处理的,累计计算。

《伪劣商品解释》第二条

2.关于“生产、销售假药、劣药金额”的认定

 “生产、销售金额”,是指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所得和可得的全部违法收入。(《两高药品解释》)第十五条)

(二)关于“处罚”和“单位犯罪处罚”的确定

应当依照刑法规定的条件,严格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对于适用缓刑的,应当同时宣告禁止令,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药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两高药品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

犯生产、销售假药罪的,一般应当依法判处生产、销售金额二倍以上的罚金。共同犯罪的,对各共同犯罪人合计判处的罚金应当在生产、销售金额的二倍以上。《两高药品解释》)第十二条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处罚。《两高药品解释》第十三条

 

第二部分 个罪罪名审查要点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一)罪名及规定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注:既遂5万元,未遂15万元)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关于生产、销售的行为认定

1.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人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2.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3.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4.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伪劣商品解释》)

5.其他行为

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或者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以下简称《食品安全解释》)

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一)罪名及规定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庞,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二)客观行为的确定

1.在生产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2.在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

3.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销售:销售含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直接将含有非食品原料的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销售。

4.列外规定

(1)以提供给他人生产、销售食品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销售的非食品原料,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2)违法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或者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原料,情节严重,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注:构成其他犯罪从一重处)

《食品安全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

(三)有毒、有害食品的认定

1.有毒、有害的认定

(1)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添加、使用的物质;

(2)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的非使用物质名单》上述的物质;

(3)国务院有关公告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4)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指导案例:北京阳光一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习文有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要旨:行为人在食品中生产经营中添加的虽然不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和《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中的物质,但如果该物质与上述名单中的所列物质具有同等属性,并且根据检验报告和专家意见等相关材料能够确定该物质对人体具有同等危害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44条规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5)超限量加入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人民司法201611.014)

要旨: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加入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超出允许使用的范围或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有危害食品安全的现实风险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

2.鉴定无毒害可以认定的情形

一般来说,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要求鉴定出有毒或有害物质,但对利用地沟油生产、加工的食用油进行鉴定往往是合格的或者检测不出有毒、有害物质,地沟油本身不能用于生产食品的“非食品原料”,即利用法律、法规禁止作为食用油原料的“含有淋巴的花油、含有伤肉的膘肉碎及肚下塌等猪肉加工废弃物”),其质量和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对人体损害显而易见的,司法机关应当直接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无需鉴定委托检验。

因此,行为人利用地沟油生产、加工的食用油以及明知而销售的,应认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两高、公安部《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

三、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罪

(一)罪名及规定

1.生产、销售假药罪:自然人或者单位故意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修正案八删除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入罪条件

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2.生产、销售劣药罪

《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 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条所称劣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劣药的药品。

(二)关于“假药”、“劣药”的认定。

根据刑法规定,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劣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劣药的药品。

1.假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对假药的认定规定了八种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3)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2.劣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对劣药的认定规定了六种情形:“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是否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假药”“劣药”难以确定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定意见等相关材料进行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药品解释》)第十四条

(三)关于“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行为的认定

1.关于“生产”

《两高药品解释》)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以生产、销售假药、劣药为目的,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生产”:

(1)合成、精制、提取、储存、加工炮制药品原料的行为;

(2)将药品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制成成品过程中,进行配料、混合、制剂、储存、包装的行为;

(3)印制包装材料、标签、说明书的行为。

2.关于“销售”

司法实务中,需注意“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的行为,必须是一种市场行为。因为,这两个罪名规定在刑法中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从立法意旨出发,该章中所涉的生产和销售都应属于市场行为,即这种行为应该是一种以市场流通为基础,以实现利润为目标,建立在一定供求关系上的经济活动。

销售少量根据民间传统配方私自加工的药品,或者销售少量未经批准进口的国外、境外药品,没有造成他人伤害后果或者延误诊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两高药品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

所以,在自己的诊所里按照自己的配方把一些中药配制成胶囊出售给特定的患者治病,虽然这些胶囊也“生产并销售”给了患者,但毕竟只是在一个非常小的特定范围内针对前来就诊的个别患者进行的,开出药品是用于诊疗,不是单纯的向社会公开销售行为,其“生产、销售”的数量、规模和范围都远未达到进入药品市场流通领域的程度,还不足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属于生产、销售假药罪中的“生产、销售”行为。

《刑事审判参考》第429号案例:孟广超医疗事故案

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根据民间验方、偏方制成药物诊疗,造成就诊人死亡的,构成医疗事故罪。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出于医治病患的目的,根据民间验方、偏方制成药物,用于诊疗的行为一般不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

3.关于“医药广告构成犯罪”的认定

(1)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提供广告宣传等帮助行为的,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劣药罪的共同犯罪。(《两高药品解释》)第八条第(四)项)

(2)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药品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的规定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两高药品解释》)第九条)


相关推荐 / solution More
  • 2017 - 06 - 21
    点击次数: 1201
    【案情回放】2012年8月,李某在岁宝百货商场购买了深圳xx食品有限公司出品的(下称:“食品公司”)的一包玉米渣产品,然后以产品包装未标注配料表为由将食品公司起诉至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要求食品公司退还货款并支付货款10倍的赔偿金及律师费、交通费、误工费等维权费用,各项共计人民币9000余元。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涉案玉米渣产品包装标签存在的问题亦出具了一份复函称:“鉴于配料表的标注目的在于表明食品的成分或配料,如果单一配料表的食品已通过其包装、产品名称等形式表明了成分或配料,则单一配料食品未标注配料表的,不视为标签内容的缺项,而是视为标注不规范。”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食品公司限期整改,食品公司及时作出了整改。一审福田区人民法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09修正版)49条的规定,认定涉案玉米渣产品包装上未标注配料表构成欺诈,判决食品公司退还货款并赔偿货款金额一倍的赔偿金给李某,驳回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食品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单一配料食品未标注配料表不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律师观点】本案涉及的是一个预包装单一配料食品标签的法律问题。食品公司生产的玉米渣产品属于单一配料食品,按照《食品安全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的规定,预包装单一配料食品标签可以不标示配料表。但按照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单一配料食品也应当标示配料表。另外,依据《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2007)第六十七条的规定:“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许可证照:(二)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不符合...
  • 2017 - 06 - 23
    点击次数: 828
    【案情回放】2014年2月25日16时,滨州邹平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依法检查发现菜农孟某在韭菜地使用甲拌磷高毒农药,地头上摆放甲拌磷农药一箱(12瓶)每瓶1000克,其中4瓶已灌入韭菜地,灌药地块面积约0.8亩。邹平县农业局认为孟某是在食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使用禁用高毒农药,属于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刑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将此案移送公安部门处理。2015年2月10日,经法院审判,孟某犯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判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 【律师观点】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农产品生产者违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刑法》的相关规定,违规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甲拌磷”,进而被追究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刑事法律责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投入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尚不构成犯罪的,将承担一定的行政法律责任。如构成犯罪的,依法将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因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致使消费者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还需承担民事赔偿法律责任。 【知识延伸】□违法行为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主体食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追责主体公安机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消费者□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并可以由公安机关对...
  • 2017 - 06 - 23
    点击次数: 679
    【案情回放】2013年,某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到城区一家餐饮大酒店执法检查时,发现其后厨操作间存放有用5个塑料桶盛装的无标签散装食用酱料,其中两桶已打开使用,该大酒店负责人提供了购买该批食用酱料时的合法票据。执法人员当即制作了现场检查笔录及意见书,对该批无标签的食用酱料采取了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行政措施,并对该大酒店使用无标签食用酱料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律师观点】该案例涉及的是散装食品标签标识相关法律问题。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10)第十四条及《食品安全法》(2009)第四十八条等条款的规定,餐饮服务者禁止采购、使用和经营标签无标签或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法律规定的食品包括普通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食品等。涉案大酒店采购的没有标签的散装食用酱料就属于散装食品。酒店的行为违反了上述法律、规章的规定,食药监管部门依法可对其给予下列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知识延伸】散装食品定义。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即消费者购买后可不需清洗即可烹调加工或直接食用的食品,主要包括各类熟食、面及面制品、速冻食品、酱腌菜、蜜饯、干果、炒货等。散装食品包装标签标示内容。相对于预包装食品包装标签内容,散装食品包装标签标示内容相对较少,也较为宽松。《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对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
  • 2017 - 09 - 11
    点击次数: 437
    食安律师团队整理了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常用法规,供大家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2.《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5年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11年4.《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2011年5.《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2011年6.《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2011年7.《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2016年8.《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2016年9.《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2016年10.《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网络食品监督的管理办法》2016年11.《深圳市食品经营许可实施办法》(试行)2016年12.《深圳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规定》2013年13.《关于优化深圳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的通知》2016年14.《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2012年15.《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关于微小餐饮单位和零售药店食品经营许可试行“申请人承诺制”的通知》2016年16.《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 2016年17.《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关于大型连锁食品经营单位食品经营许可试行“申请人承诺制”的通知》2017年18.《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规定》2017年19.《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规定》2017年20.《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企业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规定》2017年21.《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散装食品经营管理规范》2017年22.《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管理办法》2017年23.《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小餐饮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2017年...
  • 2017 - 06 - 23
    点击次数: 687
    【案情回放】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15年6月和7月,郑某在华联超市武夷路店以27.9元的单价购买了16盒贝脆思泰国芒果干。该芒果干的外包装是明确标注“100%水果,无添加”。但当郑某买后检测发现,芒果干中添加了柠檬酸、苹果酸、亚硫酸盐这三种食品添加剂。郑某随即将经营者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退还货款446.4元,并支付十倍于原价的赔偿款4464元。 【律师观点】该案例涉及的是食品标签标示“不添加”用语是否违法的问题。现实中有不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预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产品网页介绍中宣称类似“无蔗糖”、“无防腐剂”、“不添加XX”等的用语。对相关企业的此类做法,个人认为应一分为二的看待!也就是说分为合法使用和违法使用两大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延伸】一、合法使用的情形。相关企业将类似“无蔗糖”、“无防腐剂”、“不添加XX”的宣称用语用于产品说明中意在强调产品配料中不存在某种成分或生产过程中未添加某种成分。企业的做法无非是想通过此种方法提示对此类成分较为关注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作为参考,以促进销售。但此种做法并不必然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以及有关部委颁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并未明令禁止此类宣传语(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除外,具体规定见《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第33条第(四)项)。《食品安全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4.1.4.2规定:“如果食品标签上特别强调一种或多种配料或成分较低或无时,应标示该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的含量。”标准GB7718-2011作为预包装食品包装标签方面的通用性规定,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该条款内容可以看出,食品标签可以强调一种或多种配料或成分含量“较低”或“无”,只是需要在标...
  • 2017 - 07 - 01
    点击次数: 300
    【律师观点】近来,微信朋友圈及网络新闻中新一波的食品谣言再次来袭,诸如“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翻新炒作的谣言屡禁不止。很多造谣嫌疑人直至被公安机关抓获,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一切已后悔莫及,给广大消费者及食品行业造成的“创伤”更是一时难以治愈。小编采访了食品安全专业律师刘志鑫,将食品造谣行为的法律责任做了一个整理归纳,供大家学法、守法之用。食品造谣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民事、行政、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或法人故意捏造不实信息加以散布、传播,对特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含法人、自然人)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贬损,造成其企业声誉、个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构成名誉权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具体责任如下:1、停止侵害;2、赔偿损失;3、赔礼道歉;4、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其中赔偿损失的数额根据被侵权人实际遭受的损失计算,可以按照因侵权而造成客户退货、解除合同等损失程度来适当确定。如果损失难以计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被侵权人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予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如网络服务商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措施,对损失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责任。【行政法律责任】依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单位、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将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媒体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刑事法律责任】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造谣行为,可能涉嫌以下几种犯罪:1、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
  • 2017 - 07 - 13
    点击次数: 220
    相关条款1、建议完善的条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送审稿)》第183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货值金额两万元以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给予处罚:(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不属于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经营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预包装食品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处罚。2、建议就《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款进一步补充规定的条款《食品安全法》第148条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存在问题★问题一:何为标签、说明书“瑕疵”?一、修改完善的现实意义。标签、说明书“瑕疵”的具体情形需要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一方面,有利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中统一尺度,避免造成实践中随意认定的情形;另一方面,“恶意职业打假人”也频频专门利用这个漏洞钻空子,其大量投诉、起诉的金额不是真正的假冒伪劣产品,而是专挑食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问题进行盈利性索赔(已呈产业化、集团化形势),致使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陷入了应付各种恶意投诉、诉讼的漩...
  • 2017 - 08 - 18
    点击次数: 343
    【案情回放】自从2015年5月底,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对网络谣言公开宣战,并与谣言传播者对簿公堂。农夫山泉、肯德基、康师傅、王老吉等多家被网络谣言中伤的大型食品企业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要求造谣者给予相应的赔偿。无独有偶,2017年5月6日,一段发布在各大社交网站上的《地沟油被金龙鱼回收,转发出去传播正能量》的失实视频,迅速引起了各大视频网站和媒体的转发,一下子让消费者心生恐慌。 网络造谣不但对金龙鱼品牌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对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地沟油事件发生后,金龙鱼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一方面向警方报案,通过警力抓捕造谣者;另一方面,悬赏1000万追讨“地沟油被金龙鱼回收”的网络谣言黑手,并且公司还出资3000万设立专项打击网络谣言基金。“金龙鱼地沟油事件”造谣者已被捕,但是食品安全造谣的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社会、政府等各界共同努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律师观点】上述案例反映的是,近年来屡禁不止的个别不法分子肆意编造、散布、传播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社会现象。针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食品企业应坚决运用法律武器追究相关不法人员、机构的法律责任。目前,对食品安全造谣行为的处罚还相对较轻,违法成本较低,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尚不能起到高压“威慑”作用。呼吁全国人大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法律修正案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及时弥补法律短板,对食品造谣行为“直接入刑”,以长期保持对食品造谣行为的严打态势,从而有效整治谣言屡禁不止的怪现象。 【知识延伸】那么,在维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食品安全造谣行为的维权途径及方法。追究食品安全造谣行为有三种途径及方法:1、提起民事诉讼,追究造谣者名誉侵权的民事责任。此类针对具体企业的“食品安全造谣”行为,因为不实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必然对相关企业的名誉权造成侵害。食品企业可以通过民事...
  • 2017 - 09 - 05
    点击次数: 314
    本汇总由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服务中心转载提供,仅供参考,本汇总将不断更新补充。  国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总局关于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的公告(2017年第108号)关于备案保健食品中使用包衣预混剂和包埋、微囊化原料制备工艺中使用辅料的有关通知关于备案保健食品中允许使用食品用香精的有关通知质检总局关于发布内地供港冰鲜禽肉、冷冻禽肉和冰鲜猪肉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2017年第68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上半年畜禽及蜂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检测结果的通报(农办医〔2017〕30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令第5号)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管理办法 地方: 上海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与信用分级监管办法》的通知(沪食药监规〔2017〕5号)【2017-10-10实施】 广东 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1号公告)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散装食品经营管理规范》的通知(粤食药监规〔2017〕5号)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小餐饮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粤食药监局食营〔2017〕78号) 湖北 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 黑龙江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销售散装食品标注信息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黑食药监规〔2017〕28号) 山西 山西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山...
  • 2017 - 09 - 11
    点击次数: 207
    国家及各地方动植物检疫及动物防疫相关法规汇总,由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仅供参考,本汇总将不定期更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0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主席令第53号)(2009年修正本)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25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9号)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83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动物检疫有关事项的函(农办医函[2013]38号)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通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复意见的函(农办医函[2012]13号)进境动物遗传物质检疫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7号)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6号)进境动物隔离检疫场使用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2009年第122号)出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第99号令)供港澳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质检总局第8号令)关于配套文件的公告(质检总局2009年第116号公告)质检总局关于授权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办理部分进境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的公告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2015修订本)地方:北京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46号)上海上海市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上海市动物防疫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2010年修正本)天津天津市动物防疫条例(2010修正本)天津市植物检疫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35号)(2010年修正本)重庆重庆市动物防疫条例(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3〕第16号)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渝府令〔2015〕288号)重庆市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农业植物检...
分享到:
网站运营方:食安(深圳)法律服务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