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专业律师解读
“鸿茅药酒事件”中涉及的食药法律知识
(作者:刘志鑫律师)
近日,“鸿茅药酒事件”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质疑内蒙古公安机关跨省抓人的合法性,有人担忧公权力不受约束的社会危害性,也有人同情被捕医生的遭遇。最高检、公安部等机关纷纷发声回应社会关切,责令内蒙当地执法部门严格依法办案,事件热度不断升级。“鸿茅药酒”因此备受社会关注。但是,鸿茅药酒究竟是食品还是药品?属于哪类药品?能不能随便喝?哪些人能喝?哪些人不能喝?食品药品专业律师帮助大家普及一下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以便大家更好的关注社会热点!
鸿茅药酒属于食品还是药品?
一、按照制造工艺来分,目前的酒大致分为三类:
1、 酿造酒。酿造酒是制酒原料经发酵后,并在一定容器内经过一定时间的窖藏而产生的含酒精饮品。这类酒品的酒精含量一般都不高,一般不超过百分之十几。这类酒主要包括啤酒、葡萄酒和米酒。
2、 蒸馏酒。蒸馏酒的制造过程一般包括原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这类酒因经过蒸馏提纯,故酒精含量较高。按制酒原材料的不同,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中国白酒。一般以小麦、高梁、玉米等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制成。中国白酒品种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
(2)白兰地酒。是以水果为原材料制成的蒸馏酒。白兰地特指以葡萄为原材料制成的蒸馏酒。其他白兰地酒还有苹果白兰地、樱桃白兰地等。
(3)威士忌酒。是用预处理过的谷物制造的蒸馏酒。这些谷物以大麦、玉米、黑麦、小麦为主,或加以其他谷物。发酵和陈酿过程的特殊工艺早就了威士忌酒的独特风味。威士忌酒的陈酿过程通常是在经烤焦过的橡木桶中完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威士忌酒以苏格兰、爱尔兰、加拿大和美国等四个地区的产品最据知名度。
(4)其他蒸馏酒。如伏特加、龙舌兰酒、朗姆酒、度松子酒等。
3、 配制酒。配制酒是以酿造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各种天然或人造的原料,经特定的工艺处理后形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型的调配酒。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配制酒,如虎骨酒、参茸酒、竹叶青等。外国配制酒种类繁多,有开胃酒、利口酒等。
具体来讲,鸿茅药酒就属于上述三种分类之一的配制酒。其成分有何首乌、地黄、白芷等多味中药材,及辅料白酒、红糖、冰糖等。
二、按照产品属性来分,可分为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品(非处方药与处方药)。
平时我们常见的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属于普通食品。熊胆健身酒、虫草青稞酒、中国劲酒等属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需要依法办理保健食品审批手续,其标志就是我们俗称的“小蓝帽”。鸿茅药酒属于非处方药品中的甲类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其中,甲类标志背景为红色,乙类标志背景为绿色。
鸿茅药酒有哪些功能?
经查,鸿茅药酒功能主治范围为:“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以及妇女气虚血亏。”
所以,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盲目服用鸿茅药酒。应在具有相应症状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其说明书中提示的内容进行使用。必要时,可以在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避免因服用不当致使不良反应的出现。
2004年至2017年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共检索到鸿茅药酒不良反应报告137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瘙痒、皮疹、呕吐、腹痛等。
鸿茅药酒适用于哪些人群?
经查,鸿茅药酒的不适用人群包括:“儿童、孕妇禁用;阴虚阳亢者禁服;肝肾功能不全及酒精过敏者。”
为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上述人群应避免服用鸿茅药酒。鸿茅药酒既然属于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品,因而具有药品的属性,风险与获益并存,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用药次数,不能擅自延长用药疗程,更不能擅自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何判断鸿茅药酒广告真假?
根据《广告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二)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
(三)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比较;(四)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具体到鸿茅药业是否涉及虚假宣传,关键要看其广告是否事先经过了国家食药监部门的审查批准?广告内容是否与批准的说明书一致?是否有违反《广告法》第十六条禁止的情形?广告内容是否涉及其他虚假内容?如果鸿茅药业确实在宣传鸿茅药酒产品过程中使用了虚假广告语。那么,消费者有权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同业竞争企业也可以依法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其涉嫌不正当竞争。